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暑期英美游学夏令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暑期英美游学夏令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你对过去中国的留学生和当今的出国留学有何不同的看法?
在90年代以前出国的留学生都是中国的精英,比如钱学森,施一公等,他们在国外学到知识后都放弃国外高薪回国报销祖国。但是近几年出国的留学生,很多都是为了规避国内高考,直接上国外名校,不乏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出国留学,但不是很多。甚至还有很多从小学就出国读书,为了获得绿卡。我尊重他们的选择,但是作为中国人,我们要有民族意识,国家情怀,留学生要多向前辈们学习,学好后报效祖国。
过去留学生的确更精英,大部分是公派,根正苗红,更能吃苦。现在留学生已经不是富豪家庭或者权贵子女的特权,一大批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也把留学给自己人生多一个选择。留学不意味着家里有钱。想当年做飞机是不得了的事,现在我们谁还羡慕坐飞机吗?
谢邀!
恰好几年前,我就在《从“美国梦”到“世界梦”——留美30年漫谈(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ef1fe090102zk33.html )》一文中详谈了这个问题,请先参阅。
注意到本问题下面已经有了近20多个(其中不乏非常专业的)答复了,那就借用经济学的“需求第三定律”来点个题: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,好东西总是运到远方。意思是,如果某项产品消费者必须付出一笔附加费的时候,“高品质”产品总比“低品质”产品显得“更便宜”。
再借用薛兆丰教授在解释“需求第三定律”的“附加成本使精选产品相对价格下降”时的举例:
注意到本问题下面已经有了近20多个(其中不乏非常专业的)答复了,那就借用经济学的“需求第三定律”来点个题: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,好东西总是运到远方。意思是,如果某项产品消费者必须付出一笔附加费的时候,“高品质”产品总比“低品质”产品显得“更便宜”。
再借用薛兆丰教授在解释“需求第三定律”的“附加成本使精选产品相对价格下降”时的举例:
·中国的留学生要跑到美国去读书,他们要付出更大的成本,所以一般来说,是好的同学更容易跑到外面去读书;
·不远万里从美国跑到中国来演出的乐团,他们也要支付高昂的交通费用、住宿费用,这时候只有高质量的乐团,才值得花这笔钱;
·跑到拉斯维加斯去的中国游客,他们下的赌注比美国当地人下的要大,也是这个道理;
·如果你有机会从美国坐飞机到中国,你能够带一瓶液体,那么你更可能带的是红酒或者香水,比较不可能带的是一瓶矿泉水或者一瓶啤酒……点到即止吧。
这过去和当今的定义,有些模糊,就自己定义一下吧。
过去:1、解放前,有两类人出国,一类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,为追求救国之道,到法国勤工俭学。这次出国之旅,造就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。另一类是有钱的知识分子,学成大多回国,很多成为各界精英。2、文革后,也有两类人出国,一类是公派留学生,现在是各行业、政府的中坚力量。另一类是奔绿卡、洋国籍去的,现在是当地的华侨,混得差异较大。
当今:1、公费,依然是各行业精英,回国后更上一层楼。2、自费,有钱人加有计划人的子弟。相当一部分,还是为追求学历而去。我有一85年毕业的学生群,10个学生,5个子女留学英美,一公费四自费,全部学成回国。我98届毕业的学生,3人留学英国,都回囯,因为国内工作更好。留在美国、加拿大的学生也有,一般混得可以。但也常回囯,看父母,每每谈起,都没有什么优越感,似乎孩子出生在外,更多为了孩子留在海外。
全然没有什么"靠父母权贵","外国月亮比中国圆"⋯一切只是个工作而已。
从这次疫情,可让海外华人了解中国,也让我们了解海外华人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暑期英美游学夏令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暑期英美游学夏令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